首页>正文

读《终身成长》:对待失败的两种模式

作者:杨时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考驾照的时候,因为第一次没有过,心情烦闷,就在社交平台上看那些有相同经历的帖子,却发了有两种不同的面对失败的方式,自己感同身受。

有的人考试失败之后,会接着再考,不幸的是又失败了。这时候他就会给自己一种否定的结论——我真是个笨蛋,练车的时候没问题,一上来就犯错,我真是不适合开车。这种情绪接着会影响到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因为他认为自己就是个笨蛋,整个人都被考试毁了。

另一种人则不会这样想,他会从积极的一面客观地考虑问题。他会想,这只是一次考试,考不过我也不损失什么,我依然很健康,我的家庭依然很幸福,我的工作依然很顺利。这次考不过,对我有什么影响呢?没有影响。即使我考了五次都没过,那我再继续考呗;既然对我没什么影响,那么我为什么要对这次考试失败焦虑呢。

第一种思维是固定型思维,而后者则是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顾名思义就是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固定的。比如我们常说的考试一百分,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人来说,他考一百分是因为他只能考一百分,而对于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他考一百分,是因为试卷只有一百分。固定型思维的人,会把自己的才华、能力看成不变的数值,因此,他害怕每一次失败,他把每一次失败看作揭老底的行为。他考试得了六十分,就认为自己只有六十分的能力;他的车被贴了罚单,就认为自己是个倒霉鬼。这种思维的人最看不惯持有与他不同意见的人。他把那些持有与自己不同意见,并当面表达的人视为对自己的威胁,视为对自己的不满,或者视为对自己的嘲笑。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但还要装出自己很有能力。

固定思维的人往往有种CEO综合征。一个汽车公司的CEO在推出一种汽车成功之后,往往就会沉浸在这种成功中,在往后的汽车车型推出中,他往往会走之前成功的路径,只做一些小的改动,这样长此以往,便会失去整个市场。因此,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往往会把自己的能力看作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沉浸在每一次成功中,也产生严重的路径依赖,并不愿突破自我,不能接受失败。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不同。成长型思维的人,并不会把自己的能力看成固定不变的值,而是看成不断成长的过程。

正如一个考试失败,车子又被贴了罚单的人,他不会想这下子我完蛋了,而是想自己的生活依然在继续,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在乎这一次的失败和处罚呢。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能力看作固定不变的值,而是看作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大部分人身上都有这两种思维,这两种思维在不同程度上互相转变。我考研失败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人生完蛋了,我能做什么啊,我怎样养活自己啊,我怎样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啊。我就感觉自己失去了一切,人生一下子空荡荡的。我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吃,也不想动,甚至呼吸都觉得有些困难。人生一下子变得灰暗的感觉是很难熬的。慢慢地,过了一个星期,我觉得我就能接受这个结果了。毕竟我努力了,失败了一下子不能接受、怀疑人生,也是正常的。

过了几天之后,我接受了这个结果,我想这还不是最坏的结果。后来我找了一个工作,在工作中慢慢恢复自信,人生归于平静。一个月的时间,我又打起精神复习,准备第二年再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我在考研的时候,第一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报考了一个自己所不能企及的学校,排名全国第一的哲学系。但经历了失败之后,我仔细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报考了学校,以第二名的成绩高分考入。

因此,固定型思维的人一方面把自己的能力看作固定不变,另一方面又不能接受自己能力有限这个事实,这就是他们不能接受自己失败,也不能走出失败的原因。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不同,他们能认识自己,并能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选择。即使他们失败了,也没关系,不会将一次的失败当作决定终生的事件。

爱迪生在实验白炽灯材料的时候,失败了那么多次。对于一个固定型思维的人,也许早已经被击垮放弃了,但是爱迪生没有放弃;马斯克发射火箭,同样面对那么多次失败,但是他同样没有放弃,因为他们认为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还可以东山再起。但是对于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不能接受失败,更不敢去冒险尝试,因为那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所有。

不同思维的人,会在同一个故事中持相左的看法。在《龟兔赛跑》的故事中,固定型思维的人看到的是,只有没有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看到努力的意义,看努力对自己短板的弥补。因此,在生活中,你是哪种人?还是两种都有?清醒的头脑,理智的判断才最重要。

《终身成长》 [美] 卡罗尔·德韦克,江西人民出版社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