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周杰伦日:重温其封神之作《以父之名》

作者:索菲亚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仁慈的父我已坠入,看不见罪的国度,请原谅我的自负。没人能说没人可说,好难承受,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

“闭上双眼我又看见,当年那梦的画面,天空是濛濛的雾。父亲牵着我的双手,轻轻走过清晨那,安安静静的石板路。”

这是我初次听《以父之名》这首歌时,唯二能听懂的两段歌词。第一段给人一种悲凉、惆怅的感觉,第二段有关父亲的回忆则充满温暖、宁静与幸福。其他部分则听得一头雾水。查了相关资料后,我才知道歌词究竟为何意。以至于多年后的今天,再次聆听这首作品时,我依然能感受到其惊人的生命力——那回荡在教堂穹顶下的枪声,那穿行于石板路上的孤独身影,那挣扎于罪与罚之间的灵魂呐喊。

2003年7月16日,这首在周杰伦的新专辑《叶惠美》中的主打歌《以父之名》在全球超过50家电台同步首播,并创下了8亿人次的收听记录。后来,歌迷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周杰伦日”。

《以父之名》打破了华语流行歌曲长期局限于爱情、亲情的传统,因此这首歌绝非单纯的亲情的表达。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是一个令人感动,心灵得安慰的故事。父母离婚给14岁的周杰伦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他对父亲不理解、埋怨、冷眼相待,甚至将离婚的责任全都推到父亲身上。但父亲的默默关注、送他高档摩托车、鼓励他学习、在婚姻上开导他,在一次深入谈心后,两人的关系来到和解,双方也都更加珍惜这份父子之情。

但多方资料显示,这首歌的灵感主要来源于马里奥·普佐的小说《教父》及其改编的电影,MV情节也明显借鉴了这一经典黑帮故事的框架。它大胆引入黑帮文化、宗教救赎、权力斗争等主题,在音乐风格、编曲结构和人声处理上都作了创新,突破了过去的音乐传统。

歌曲构建了一个由“天父、教父、生父”三重意象交织的叙事空间,表达了教父的无奈、父亲的慈悲、天父的无私等救赎观念。

“天父”维度体现为歌曲开篇的意大利语祷告词“Ave Maria”(万福玛利亚)及贯穿全曲的宗教意象。“仁慈的父我已坠入,看不见罪的国度”是对黑帮文化中“犯罪-忏悔”循环本质的深刻揭示;歌中主角目睹父亲被杀而无能为力,当被养父收养成为教父后,却发现养父就是杀害他生父的凶手,因此主角开始了为父报仇的道路。在这过程中,凡是有碍于他复仇的人都会被他杀死。他虽以为父报仇为自豪,但也深知自己罪孽深重。他在这种矛盾和内心的挣扎中越陷越深,却没有人能帮他从其中得到解脱。而他也在为自己的罪恶表示忏悔,“低头亲吻我的左手,换取被宽恕的承诺。”

“荣耀的背后刻着一道孤独”,这句歌词给人印象尤为深刻。荣耀背后的“赏赐”往往是孤独的陪伴和背影,这也是主角复仇道路上的“果实”。“回忆逐渐延烧,曾经纯真的画面,残忍地温柔出现”,而父亲大手牵着小手走在清晨石板路上的美好回忆,既充满了幸福与温暖,又因再也回不去了而夹杂着无限的沧桑与凄凉。

“我,慢慢睡着;天,刚刚破晓。”在这一切的经历中,歌中主角或许明白了些什么,疲倦地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而前面等待他的未来或许将是一个全新生活的开始。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