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死亡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读《哲学家的最后一课》

作者:杨时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我是个惧怕死亡的人,因此我不敢参加别人的葬礼。

我外婆去世的时候,我刚读二年级,傍晚放学回家,在灰暗的院子里,母亲一个人坐在板凳上,拿着一封信流泪。那是舅舅从黑龙江发来的信,告知外婆的死讯。其实外婆去世已经好几个月了,舅舅怕母亲受不了打击,一直隐忍着没写信。

外婆带我上了一年级,才跟舅舅回到黑龙江。面对外婆这个我至亲之人的去世,我的内心毫无波澜,我没有死亡的概念,就像她还没死,还在我的生活中,在大门口等我放学一样。外婆去世的痛苦,是随着时间慢慢浸透我生命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外婆的思念不断增加,她离开这个世界给我带来的痛苦,不断涌入我的情绪中。每每想到她带着我,去隔壁二婶家劝架;在我情绪不好的时候,从草堆、被子或者柴火中变出苹果的情景,我都不禁流出眼泪。

但是,迄今为止,我没有勇气去东北,去她的墓上祭拜她。我害怕我一旦面对那个土堆,我就知道外婆真的死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姨妈去世的时候,我也没参加葬礼,在家里一个人哭了一场。除了外婆,就是姨妈待我最亲。我不敢面对她们的死亡,我承认自己的懦弱。死亡,在我眼里,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分别之墙,一墙之隔,永不再见。

然而,死亡终究是发生在她们身上。我害怕死亡,不是害怕死亡本身,而是害怕死亡在她们身上发生,将我们隔绝。死亡在她们那里,成为一场不再见面的离别。这种死亡的具象,在我这里,却成为抽丝剥茧般的痛苦。

一位作家说,死亡只有小说,没有传记。我们谈论死亡、分析死亡,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他者,而不是讨论死亡本身。因为死亡一旦来临,你就没有机会再讨论了。正如古希腊一位哲人所言,我活着的时候死亡还没来临,我死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死亡是一切的终结,是另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状态,也是所有事物的必然归宿。哪怕是太阳,甚至这个宇宙,都有它死亡的时刻。

因此,死亡内嵌在我们的生命中。它不是生命的结果,也不是生命的结局,是生命的另一个必然状态。不论你是否接受死亡的存在,它都会存在,都会以一种突然的方式,临到你的生命中。因此,死亡不是虚无,死亡是个实实在在存在的实体。

我们谈论死亡,更多的不是谈论死亡本身,因为死亡本身无法谈论,我们只能把死亡作为他者来谈。我日常生活中谈论的死亡,其实更多是死亡的过程。

面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即将消失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焦虑。其实痛苦倒没有,那些在我们看来因为死亡而产生的痛苦,其实是我们身体的病痛而已。我们更多的焦虑是因为我们不能再拥有或者享受世界上的一切了。我们也会为孩子的将来焦虑,焦虑不能见证他们的成长,或者不能陪伴他们了。

因此,我们死亡最大的误区,是把死亡的过程当成死亡来看待。死亡的过程不是死亡,在死亡来临之前,改善我们的状态、改善我们的精神、接纳死亡,也许我们的生存状态能更好。

当然,接纳死亡是我们必须要训练的态度,因为死亡对所有事物,不仅仅是人,都是最公平的。任何人都必然死亡。因此,死亡给了我们众生平等的待遇,真正实现了无差别化。既然逃不掉、躲不去,那么我们就必然要改变对待死亡的态度。因此,接纳死亡、重视活着的意义,这才是超越死亡的最好态度。

人与其他存在最大的区别,就是知道死亡的存在,并能积极应对死亡。因此,面对死亡毁灭一切的属性,怎么获得活着的意义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苏格拉底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那么,我们活着同样也是死亡的练习。这练习就是怎样活着。

因此,朱锐先生这本《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不是谈论死亡本身,而是谈论自己走向死亡的体验。这是我们人生必不可少的体验。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死亡的焦虑代替了体验的思考,而匆匆走过去了。面临死亡的人,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的人,他体验的死亡和思考,也许更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前几年出过一本《相约星期二》的书。内容是一位教授在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之后,与自己的学生所做的长达两年的访谈。因为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二是他们约好的访谈日,因此这本书就以星期二命名。教授坦然地,甚至是幽默地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大限。这期间他谈论了家庭、事业、爱情等内容。他回顾人生的幸福时刻,面对即将离开的世界,他没有焦虑,因为他过去的人生是精彩的,是令他满意的。他为自己选择的墓地在一个小山坡上,可以看到下面波光粼粼的湖面。

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时候,能不焦虑、不恐惧,在死亡的过程中,能坦然面对,这才是生命真正的成熟与强大。因此,真正让我们能勇敢面对死亡的,是我们没有亏负过的、精彩的人生!

《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朱锐 ,中信出版社 ,2025年3月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