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我们“会”爱孩子吗?》新书签售讲座在上海书城举办

作者:索菲亚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10月3日下午2点,新书《我们“会”爱孩子吗?化本能为智慧,破解亲子养育迷思》签售讲座,在上海书城长宁店举办,同时线上直播。活动现场贴满了手绘的“爱孩子要学习”的彩色标识,活动的主题是“爱孩子,不要忘了学习”。

此次活动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主办,邀请了本书作者林志敏及两位家庭教育领域“大咖”谭虎和乐善耀老师进行了分享。

作者林志敏是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美国全美家庭关系委员会会员,也曾经是上海爱的教育研究会成员。他表示,此书的题目来源于之前关于“我们会爱孩子吗?”的讲座,是录音整理及讨论记录汇集而成,书中涉及了四个案例都是真实辅导的经历,书的出版也得到了他辅导的家庭团队的全力支持。

林志敏阐述说,每个民族和国家对“爱”都有不同的发声,但对“爱”都有需求,因为“爱”实质就像“空气”一样,对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人被爱了就会感到“舒畅”,反之就会有“窒息”感。但究竟何为“爱”,很多时候我们说不清也道不明。他强调:“如果在我们的意识中,关于爱的解释出了病,你的行动一定是有害的。”因此在此书中,他将道家、儒家、墨家所讲的爱进行了融合与提升,整理出爱的特质和属性,并倡导读者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爱”。他也坦言,阅读此书会让读者感到有张力,因为书中挑战了很多关于爱的观念,比如,对孩子好不一定是爱,满足孩子也不一定是爱,奉献给孩子未必是爱,等等。如果父母进入了爱的误区,就会造成爱的伤害。至于父母怎么会进入“爱的误区”并如何走出来,作者请大家好好去阅读这本是书。林志敏指出,转变爱的观念需要时间,希望大家能有机会继续互动探索,为孩子成长家庭幸福,去花时间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专家库专家、教育部关工委家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谭虎从学术的角度对此书进行了评价,说此书是“集学术性、指导性、实操性为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具象、清新脱俗”,“融汇了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的经典”。同时他表示,此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抓住了家庭给予(孩子)最根本的课题——爱。什么是爱?我们爱对了没有?是爱还是害?”。他也介绍了此书的四大板块——爱的误区、爱的伤害、爱的正解、爱的践行,从问题到操作步步深入,可以给与读者理性的启示和实践的指导,是一本“指导价值很高”的书。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家庭教育园丁奖》获得者乐善耀回忆了他80年的人生中,从祖母和父母那里得到的爱,并用爱去对待自己女儿和外孙的故事。在他看来,他得到的这些爱成为了一束光,照亮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每个关键阶段。提及《我们“会”爱孩子吗?》这本书时,他认为引号中的“会”是一大亮点,因为“爱是本能,会爱是本事”。要爱孩子,除了要读懂孩子这本“书”(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之外,他也推荐父母读读林志敏的这本新书。

三位嘉宾分享结束后,现场还设有问答环节。对现场参与人员提出的问题,如“如何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怎么办”“如何面对老师告孩子的状”等,三位嘉宾一一进行了解答。

最后的新书签售环节,作者林志敏为每一位购书的读者在书的扉页附上了寄语。活动在大家的互相交流和期待下一期的分享中圆满结束。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