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软成瘾如何改变?更加充实的人生才是更好的解药

作者:杨时来源:基督时报

我一个全职在家带娃的朋友,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直播,然后买买买。她买的东西,并不全是生活必需品,有很多东西是生活中基本用不到的,比如香水,一买就是好几种,好几种口红。她不喜欢化妆,也不喜欢香水,这些买的化妆品有的送人了,有的她藏起来,怕被丈夫发现,骂她败家。我问她既然不用这些东西,为什么还要买买买呢。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主播带货的时候,买买买的叫喊声,自己就不由自主地下单了,等到收到货的时候,却是挺高兴的。但是过几天看着这么多又后悔了。其实我看到的只是她没退货的,有很多是买了后悔又退货的。为了买买买,又要瞒着丈夫,她只能刷某呗、信用卡或者某白条,这样她的贷款越来越多,她就只能变着法子向丈夫要钱。尽管她也知道,这种买买的行为不好,但是却无法阻止。

另一个本家亲戚,在距离我小区不远的地方住。他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现在夫妻两个已经在这边买房买车了。他不喝酒不抽烟,也不打牌,就是有一个爱好——钓鱼。这本不是什么坏事,钓钓鱼,呼吸新鲜空气,还能吃到新鲜的鱼。但是,对于他妻子来说,他的钓鱼爱好已经成为诸如酗酒赌博的程度。他钓鱼热度很高,高到上了一个大夜班,下班不睡觉也要钓鱼。不论周末还是平时,只要有空,就去钓鱼。为了买渔具也是花了很多钱。因为休息不好,身体体检指标都有点不正常。但是他明知道身体如此,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钓鱼行动。

这些我们无法控制的重复行动,便是成瘾。成瘾在我们传统的理解中,往往指向一种化学反应,比如鸦片、海洛因等毒品,还有就是喝酒喝抽烟的成瘾性。这些成瘾物都是某种化学物品,通过作用我们的神经系统,用短暂的神经伤害带来快感。但是今天,我们生活中,除了这些化学成瘾物之外,更常见和更普通的则是软成瘾。软成瘾不是化学物的直接作用,而是某种行为或者电子产品的重复使用,从而带来在我们看来伤害性不大,但是有的已经影响我们身体和生活的活动。这些成瘾的普遍性,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但是又无法戒除。

除了购物和钓鱼,今天最普遍的大概就是手机成瘾。青春期的孩子,或者成年人下班回到家,拿着手机不停刷视频,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躺在床上刷,上班刷,甚至开车的时候都在刷。除了手机之外,还有其它成瘾。

想到成瘾,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戒断。把成瘾看成一种负面、伤害性乃至一种疾病等有待治疗或者纠正的反面行为。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理解和接纳,而是一味地排斥。这样在改变这些成瘾行为的时候,要么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要么有种低低在下的负罪感。无论那种,对于成瘾者来说,可能都无法带来改变,反而会强化他的成瘾行为。

手机APP上的某些程序,比如某短视频平台,设计的初衷就是抓住了人们对快乐的喜好。我们知道人需要快感,这些快感来的越快,成本越低越好。毕竟走捷径是人的本能。刷视频就是一种低成本、快速获得快乐的方式。不用像其它活动一样,要经过努力之后一段时间才能收到成就和快乐,比如学习。刷视频可以让我们马上获得快乐,如果这个视频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手指一动直接划走。更何况,后台数据还会根据我们的喜好,推送让我们大脑分泌多巴胺的视频内容。这样,我们的成瘾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设计原因,一个是我们自身需要的原因。

但是,我们的大脑会有个阈值,分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如果不停的分泌,就会将这个阈值提高,就像喝酒一样,开始也许一杯就可以,后来慢慢地必须喝几瓶才能达到最初的快乐程度。而经过努力之后才能获得快乐的方式,才是健康的方式,因为我们的大脑的多巴胺同样需要生产,需要积累。

因此,成瘾并不是我们的个人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也不是个人意志问题,任何成瘾的背后都有一部分的其他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可能出了问题。一个喜欢自己的工作,下班又有很多事情,比如跑步,打球,或者三五好友相聚等,这样的人很少会成瘾。

我的同学因为在家做全职妈妈,每天面对孩子的琐事,加上个人的职业危机,让她产生了深深的危机意识,人生的意义和未来的预期都没有着落的感觉,让她压力倍增。因此,买买的行为,恰好在此时给她带来了一种减压,让她感受了快了。我那个本家同样如此,因为学历较低,没什么特长,只能在电子厂打工,每天十二小时的上班,下班之后除了睡觉,没什么精力做别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让他深感生活的枯燥,加上房贷的压力,而钓鱼带来的乐趣,恰能改变枯燥、压抑的生活。

所以任何一个软成瘾的背后,其实都可能是生活的整体出了问题。那么改变软成瘾也就变得有迹可循。首先我们要在情绪上接纳这一现象,不再把它看成病态的负面行为。接纳带来的益处就是我们不再强迫自己改变,这也减少了焦虑,减少了负罪感,让我们建立健康的心态。

其次就是反思和改变整体的生活。当我们发现自己在某一方有成瘾的行为时,我们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哪里有压力,或者有焦虑,然后整体调整生活的规划,给自己的人生安排适合自己更加丰富的内容。

笔者见过一个有意思的比喻,颇有启发:“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当我们的人生虚无,了无生趣的时候,就会有各种破坏我们生活的“污鬼进来。因此,让我们有更加充实的人生,才是对付生活成瘾的最好方式。


Image by Tran Mau Tri Tam from Pixabay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