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正文

在孤独的世界中建立自己的意义

作者:杨时来源:荣基时代文化网

朋友今年而立之年,在一家大公司做财务,丈夫是另一家公司技术骨干,有一个女儿刚读小学。他们收入稳定,除了不多的房贷之外,没有买车,因此没有债务压力。家庭美满,经济自足,这样的人生对很多人来说都是赢家。

但是最近几次聚餐,她总是说觉得人生突然失去了目标,不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回头看看走过的人生道路,好像连一个脚印都看不到。当我把这个问题发给其他朋友的时候,得来的是嘲弄一般的回答。“没有意义?那是因为你闲得,我们都累死了,哪有时间思考人生。”

人生的意义危机,真的是因为闲吗?我那个做财务的朋友,加班成家常便饭,年纪轻轻就颈椎突出、肩周炎。可见人生的意义与是否空闲无关。

当然这种认为人生意义危机与“闲”扯上关系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种危机产生不是在生活的意义上,而是在生存的意义上。当我们处于生存的危机边缘,为自己活下去而忙碌的时候,活下去的目标压倒一切,让你把生存定为人生最大的意义。只要生存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就不会产生意义危机。但是,今天生存的问题已经解决,人们在生活层面,已经不用焦虑活下去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危机,这不是闲的,而是因为我们太孤独。那位认为人生因为闲而空虚的朋友,大概还生活在传统的社会架构中,不理解,也没有进入现代社会的生活进程。

传统的生活模式对于个体来说,没有那么多的选择空间。怎样生活,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什么年纪做什么工作,都被家庭传承安排得妥妥的,根本不需要你自己思考和选择,当然前提是你也无法选择。因为传统社会的生活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模式决定的,稀少的资源决定了你选择的项目本身就没有几个。因此,传统社会就为人生设定了单一的意义,养家糊口,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而立,孝敬父母这些都是人生目标,也都是人生的意义。而社会对人生的评价标准也同样是单一的,那就是富则达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有穷和富之说,没有更丰富的和个性的人生设定。因此在传统社会生活模式下,人们不需要自己考虑人生的意义,因为你的意义已经被设定了,而且这种设定产生的“从小看大”的人生轨迹,一眼百年,从开头到尽头,人生几乎就是透明的。这样的人生不会迷茫,也不会空虚,每个时刻都有自己的既定意义。

今天的社会结构已经不同传统。城市化的进程,让传统的狭小熟人社会格局崩溃。个体现在又相较传统有足够丰富的资源,来完成自己的人生设定。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开始变得不确定,因为我们的人生需要我们自己把握,需要我自己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它再也不像传统社会架构的透明人生那样。个体人生的选项无迹可循,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陌生,我们既不知道将来怎样选择,也不知道当下的人生意义寄托何处。

虽然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同往日,但是传统的惯性却依然如洪流一般强劲有力。虽然人生有很多的选项,但是人生的评价标准却依然单一,依然把人生的成功与权力和钱财绑定。

单一的人生标准,丰富的人生选择,孤独的个体,这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就了我们当下的人生困境,也是我们与父辈冲突的根源之一。

这种冲突在早于我们开启现代社会的欧洲,则以存在主义思潮为先河。存在主义兴起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认为我们传统看待世界的方式,夹杂着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为了正确认识世界,我们必须放下自己的成见,让未被我们加工过的现象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未被加工过的现象就是存在本身。

按照现象学的方法,我们自己同样被传统束缚,被传统的成见定义,从而掩盖了本真的自我。本真的自我是没有意义的,是一块没有被书写的白板,需要我们自己选择或者铸造意义。这就是萨特所言“存在先于本质”。我们的存在是不能被本质定义的,不是本质在先,而是本质在存在之后。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生活的意义是一片真空,必须由我们自己去填补。如果人们无法填补这一真空,就会出现抑郁甚至自杀的风险。我们的文化提供了许多赋予存在意义的方式,但每个人必须选择一种方式来建构自己生活的意义。只有当人们带着信念和承诺来完成这项任务时,他们的生活才会获得一致性。”(雅各布森,《存在主义心理学》,北京联合出版社,208页)今天我们遇到的问题,无法从父辈那里获得确切的答案,也无法通过计算找到合适的选项。我们只能自己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状态下铸造自己的意义。这势必是一条披荆斩棘之旅,这也许是我们的宿命,但也是真正属于我们的意义人生。

正如一句话所言,“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我们这些失去生命的,必然会因为独立探索,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而获得新的生命。


立场声明

本站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站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本站来源标注是“荣基时代文化网”的内容版权归本站所有。未经本公司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直接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擅自转载本网站转载自其他媒体、网站、刊物和个人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内容,因本网不拥有其版权,如需转载,必须与相应提供方直接联系获得合法授权。

本平台呈现的网站页面设计与版式编排,为独立拥有版权。除非中国法律另有规定,未经本平台书面许可,对于拥有本平台上内容和设计,版式编排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本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处理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违反上述声明擅自使用本平台以上内容的,我们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周热门